您的位置:首页 > 地方 >

久久为功 只为普法

2016-03-23 11:58:22 来源:

评论

61年前,谷文昌来到东山,带领群众苦战十几载,遍植木麻黄,治服了“神仙都难治”的风沙,为东山人民的家园筑起一道防护林。“谷公”虽逝,精神永存。61年后的今天,东山县铜陵镇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坚持普法29年,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注入一股法律力量。他是谁?他都做了些什么?他为何要坚持这么做?即日起,本报特推出该组系列报道,向您讲述亲历“一五普法”至“六五普法”的福建最老民间普法者林建德的故事。

林建德在给老年人上普法课

“站到明年,就满30年了。”尽管普通话带着浓浓的“地瓜腔”,但林建德老人的铿锵之声还是一字不落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。

3月9日,站在他最熟悉的讲台上,这次他的“学生”变了,不再是那些熟面孔的老年妇女。坐在他前方右手边第一排位子上的人,是省司法厅副厅长李陵军。此番,李陵军代表省司法厅党委来看望慰问林建德,当他来到林老创办的“老年法制学校”时深受感染,竟临时起意,当了一回林老的“学生”。

面对这些“专业学生”,林建德也毫不怯场,熟练地讲起了《反家庭暴力法》的要点。这间教室他太熟悉了,这个讲台他太热爱了,这样的讲课方式,他也已经讲了整整29年,所以,他可以一口气讲上半个小时都不用喝一口水。

一间教室就是一所学校

说是“学校”,充其量不过是一间教室。说是“教室”,其实就是废弃的祠堂改造而来。

教室正前方高高悬挂着一面五星红旗,红旗的下方,黄底红字标注着“老年人学习法制知识课堂”几个大字。

1块黑板、10来张课桌椅、几台旧风扇组成这样一间再简陋不过的教室。四周墙面满满当当的老照片,应该是这间教室里最宝贵的“财产”了。

这些从“一五”到“六五”普法活动的照片,都是林建德老人多年的珍藏,它们见证了中国法治进程在海岛的生动实践和发展,它们也留下了林老29年来的步步足迹。

“我特地选在党的生日那天挂牌。”94岁高龄的林建德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一幕,还是激情难抑。1987年7月1日,“东山县铜陵镇老年教育中心学校”正式挂牌,成为漳州首家基层老年人学校。

在这间教室里,3个内容是最经常被讲到的——婚姻法、继承法、收养法。“因为这3个是农村人最经常会碰到的法律问题。”来自于农村的林建德不讲虚的,他将“最实用”的法律知识通过这间教室传播出去。

夫妻两个人的支撑

如今,随便一堂课都能聚集20多人来听,可在刚成立的时候,常常只有寥寥两三人。“别人不信我。”林建德苦笑着说起往事。

那时,他是“被劳改过的人”,他是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“文盲”,他是已经65岁的老人,他办的学校、他讲的课,没什么人愿意听。

与林建德的办学热情相比,这点“冷水”并不算什么。他与妻子二人夫唱妇随,一个当“校长”,一个当“校丁”,硬是把学校给办了起来。

没有课桌?他找到当地中学校长,“化缘”来几张桌子,自己买来油漆刷上颜色;没有经费?他从自己的退休金里“抠”,除了三餐开销,剩下的全贴补到学校;没有学生?他帮助乡邻连打了5场关于收养的官司,赢得了口碑,打响了招牌。

渐渐地,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,学校的事务也越来越多。当时还有人开玩笑,并编了一首打油诗:“老林当校长,老婆当校丁,校长上课兼打钟,老婆下课搞卫生。”

说是玩笑,却恰恰是他们的生动写照。

“亏得我老婆支持。她跟我结婚,跟我生活很苦。”林建德说,平日里吃不完的东西,他想要倒掉,老婆高银英舍不得,都要抢过来吃掉。

将近三十年的坚持

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妇人,在一直支持着丈夫将大部分退休金捐给学校,让老年法制学校有了不间断的经费来源。

三十年占据了林建德现有年龄的三分之一。在他三分之一的生命时光里,虽然只做普法这件事,但他依然感到“很快乐”。

“做别的东西没兴趣,我就对普法有感情。”为了上课能更得心应手,他不爱看电视、不爱聊天,除了煮饭、吃饭、睡觉,林建德基本上都在看书学习,几十年如一日。

老花镜+近视镜+放大镜+灯光,眼睛不好的林建德常常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消化一篇文章。报刊、杂志上,看到有关法律知识的文章,他都要细细研读,“只有学得好,才能教得好”。

就算教的是老年人,林建德也要把教书的仪式搞得像模像样。每月逢一开课,每学年参照学校开学时间,同样的寒暑假,不同的是,每学期开学,他都要办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,放上一串鞭炮,敲上一声钟。

“学法,首先要遵法。”林建德的开学仪式,就是要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。

29年来,始终坚持。坚持仪式,坚持上课。29年来,林建德从没缺过一堂课。“学生可以请假,老师不可以。”林建德说自己的身体很好,一顿饭可以配着青菜、萝卜干吃两碗米饭。

就算偶有伤风感冒,在他眼里也都不是病。由老伴搀扶着,站到讲台上,坚持宣讲法律知识,坚持播种法治信仰。

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,唯一没换的是讲台上的那个老师,她们称为“校长”的林建德。

(福建法治报记者 福建长安网记者 黄声梅 黄杰 本报特约记者 沈海生)

[责任编辑:]

相关阅读

参与评论

  • 友情链接

Copyright @ 2008-2015 xdjs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信息港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:sxxxg@001306.cn